10月10 科學飲食新指南:解鎖營養(yǎng)與健康密碼
隨著生活水平提升,科學合理飲食成為大眾關(guān)注的新焦點。飲食無度易引發(fā)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脂等疾病,過度節(jié)食或偏食厭食也會帶來諸多健康問題。如何在吃得飽與吃得好之間找到平衡,兼顧美味與營養(yǎng),吃出健康?記者就此采訪了營養(yǎng)學專家。
主食:學會“聰明”選碳水
近年來,低碳水飲食盛行,不少人視主食為“洪水猛獸”,認為不吃米飯、面條就能瘦身或更健康。然而,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主要能量來源,完全拒絕主食會帶來諸多健康風險。
30歲、體重指數(shù)超24的北京朝陽區(qū)居民高佳,為減重長時間不吃碳水,只吃蔬菜、水果和雞胸肉,結(jié)果常頭暈,體重還反彈。去醫(yī)院減重門診就診后,她才知道碳水并非不能吃。
中國疾控中心營養(yǎng)與健康所研究員向雪松指出,問題不在于是否吃碳水,而在于吃什么樣的碳水。血糖生成指數(shù)(GI)是衡量碳水質(zhì)量的重要指標。碳水化合物是大腦和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的主要能量來源,長期不吃主食會導致能量供應不足,影響大腦功能,引發(fā)注意力不集中、記憶力下降、情緒波動等問題,還可能導致代謝紊亂、營養(yǎng)不均衡,增加慢病風險。
主食種類多樣,谷物類、薯類、豆類等不同農(nóng)產(chǎn)品的GI值差異明顯。精制谷物如白米、白面的GI一般超80,升糖快且營養(yǎng)流失多;全谷物如糙米、燕麥、藜麥屬于中低GI食物,富含膳食纖維、B族維生素;紅豆、綠豆、鷹嘴豆等是低GI、高蛋白食物,搭配米飯可降低整體GI?,F(xiàn)代飲食中,精制碳水占比過高,長期食用會增加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風險。因此,建議碳水化合物占每日總能量的50%—65%,盡量選擇低GI、高纖維的優(yōu)質(zhì)碳水。
不同人群應根據(jù)自身需求選擇主食。老年人易便秘且需控制血糖、保護心血管,推薦燕麥、紅薯、雜豆粥,盡量避免糯米;健身和減肥人群若完全不吃碳水可能導致體重反彈,建議多吃紅薯、玉米、全麥面包,避免精制糖和油炸主食;兒童青少年生長發(fā)育需充足能量,不必追求過低GI主食,可食用雜糧飯、全麥面條,但要避免過量食用甜食和油炸食品。
健康吃主食還有技巧。粗細搭配可降低整體GI值,如“白米+糙米/雜豆”“面條+蔬菜”;“雞蛋+全麥面包”比單獨吃面包升糖慢。烹飪方式也會影響GI值,碳水化合物煮得越爛GI越高,如粥比米飯GI高,土豆泥比烤土豆GI高。每餐主食攝入量約等于自己一個拳頭大小即可,還要避免“隱形高碳水”陷阱,某些無糖食品可能含有大量精制淀粉。向雪松表示,與其戒碳水,不如學會“聰明”吃碳水,科學吃主食既能滿足能量需求,又能預防慢病。
肉類:控制總量,合理烹飪
臨近飯點,四川德陽廣漢市北城云璟小區(qū)的劉洪斌面對兩塊豬肉犯了難。老伴高血壓、糖尿病復發(fā)需清淡飲食,上小學的孫子正長身體愛吃肉,喊著要吃糖醋排骨。劉阿姨將肉一分為二,一塊做成清淡的肉丸湯給老伴,一塊做成紅亮的糖醋排骨給孫子。像劉阿姨家這樣有吃肉困擾的情況并不少見。
肉類是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的重要來源,含有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,易吸收,還能提供鋅、鐵等微量元素。但也有人擔心肉類脂肪多、熱量高,過量攝入會誘發(fā)肥胖、脂肪肝及代謝綜合征等疾病,增加心血管病等慢病風險。那么,如何吃肉才健康呢?
四川大學華西醫(yī)院臨床營養(yǎng)科副主任營養(yǎng)師于鳳梅認為,應從用量、種類、烹飪方式等方面科學合理吃肉。首先,控制攝入總量,成人每天畜禽肉或水產(chǎn)類攝入量為40—75克,相當于三四片手掌大小的薄肉片或五六只蝦。其次,合理搭配品種,白肉紅肉搭配吃,以脂肪含量更低的魚蝦、雞肉等白肉為主,少吃火腿、臘肉、培根等加工肉類,建議每周不超過一次,同時蔬菜水果配合肉類食用,補充膳食纖維和維生素,避免熱量超標。第三,選擇適當烹飪方法,通過去脂處理降低熱量,如禽肉去皮、豬肉選里脊、牛肉選腱子肉等低脂部位,優(yōu)先選擇蒸、煮、燴、拌等烹飪方法,避免重油重鹽增加脂肪和熱量攝入。
不同種類的肉食用方法也有差異?;鹜?、臘肉等高鹽高脂加工肉制品,可水煮5分鐘后再烹飪,減少亞硝酸鹽,并搭配青椒、西藍花、獼猴桃等高維生素C食物一同食用;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魚肉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,易消化吸收,建議清淡烹飪,少用油炸;雞肉低脂高蛋白,是健身增肌的優(yōu)選,建議去皮食用,清蒸、水煮、燉湯為佳;豬肉富含血紅素鐵和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,但飽和脂肪酸較高,建議優(yōu)先選擇里脊、后腿瘦肉,烹飪前剔除白色脂肪層。
不同人群吃肉也有講究。老年人蛋白質(zhì)合成和消化能力下降,建議優(yōu)選魚肉等易消化肉類,每天攝入100—150克,分兩餐食用,并搭配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促進鐵吸收;兒童青少年生長發(fā)育需大量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、鐵、鋅等,建議紅白肉搭配,少吃加工肉;孕期需增加鐵攝入,哺乳期需額外每天增加優(yōu)質(zhì)蛋白質(zhì)攝入,建議定期吃水產(chǎn)品,避免食用生肉、刺身,少吃動物肝臟;健身人群增肌需高生物價蛋白,運動后可多吃雞胸肉,少吃高脂紅肉,蛋白粉缺血紅素鐵,不能替代天然肉類。不同類型的慢病患者適合食用的肉類也有區(qū)別,如高尿酸痛風患者推薦多吃焯水白肉,少食濃肉湯、內(nèi)臟、沙丁魚等,可用雞蛋代替;冠心病患者建議多吃深海魚肉,不吃肥肉、動物皮等。
蔬果:養(yǎng)成習慣,攝入有度
“孩子挑食,不愛吃蔬菜,就愛吃肉?!笨粗?2歲、身高160厘米卻體重超過130斤且身體抵抗力差、經(jīng)常感冒的兒子小明,北京海淀區(qū)的王慧很著急。帶孩子去解放軍總醫(yī)院第三醫(yī)學中心就診后,醫(yī)生建議孩子改善飲食,多吃蔬菜。
解放軍總醫(yī)院第三醫(yī)學中心營養(yǎng)科主任陳巧分析,小孩處于生長發(fā)育階段,只吃肉不吃蔬菜,容易能量攝入過量,導致肥胖、脊柱側(cè)彎、身體免疫力下降等問題。蔬菜營養(yǎng)成分豐富,是人體維生素、礦物質(zhì)、膳食纖維、抗氧化劑的重要來源,特別是深色蔬菜,對骨質(zhì)疏松、高血壓、肥胖、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較好的預防作用。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版)》推薦,我國居民應天天吃蔬菜,每天新鮮蔬菜攝入量為300—500克。
陳巧建議,每天吃蔬菜的品種最好達到四五種,深色蔬菜應占蔬菜消費量的一半。小孩應從嬰兒開始培養(yǎng)吃蔬菜習慣,成年人每餐蔬菜攝入量應是所吃肉類的大約2倍體積,老年人應增加深色蔬菜比例,若有牙齒松動、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,可多吃茄果類、根莖類蔬菜。
對于“水果含糖高,吃了怕血糖高”的疑問,陳巧表示,《指南》推薦我國居民每天水果攝入量為200—350克,正常人每天吃不超過這個量,不會造成血糖大幅波動。水果是人體營養(yǎng)素的重要來源之一,長期不吃水果會造成維生素和礦物質(zhì)缺乏。建議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較理想的情況下,在兩餐之間吃水果,每次攝入量為100克,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芒果、菠蘿、荔枝、甘蔗等,糖尿病患者食用要注意總量。
如今,一些人為了減肥一日三餐只吃蔬菜水果。陳巧認為,這種減肥方法不可取且不易堅持,還會造成營養(yǎng)攝入不均衡。水果中的果糖屬于單糖,過量攝入會造成肝臟中堆積大量糖原,形成脂肪肝。追求身材苗條,建議加強運動,保證一日三餐食物種類多樣、定時定量,每頓飯吃七成飽。
對于“吃反季節(jié)蔬菜水果不利于健康”的說法,陳巧稱,反季節(jié)蔬菜水果口感和風味可能不如應季的,但從預防癌癥、保護心血管健康的角度來說,吃足量蔬菜水果有益于健康。日常生活中,要做好蔬菜水果清洗、去皮,去除表面農(nóng)藥殘留,無法去皮的可用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,用流水沖洗兩三遍。
鏈接:一日三餐搭配標準
中國營養(yǎng)學會發(fā)布的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提出以下標準:
堅持谷類為主,每天的膳食應包括谷薯類、蔬菜水果、畜禽魚蛋奶和豆類食物,平均每天攝入12種以上食物,每周25種以上。每天攝入谷類食物200—300克,其中包含全谷物和雜豆類50—150克,薯類50—100克。
餐餐有蔬菜,保證每天攝入不少于300克的新鮮蔬菜,深色蔬菜應占1/2。天天吃水果,保證每天攝入200—350克的新鮮水果,果汁不能代替鮮果。吃各種各樣的奶制品,攝入量相當于每天300毫升以上液態(tài)奶。
適量吃魚、禽、蛋、瘦肉,魚、禽、蛋類和瘦肉攝入要適量,平均每天120—200克,每周最好吃魚2次或300—500克,蛋類300—350克,畜禽肉300—500克,吃雞蛋不棄蛋黃,少吃深加工肉制品、肥肉、煙熏和腌制肉。
暫無評論